德邦宣傳圖
1.
根據媒體曝出的消息,德邦股份已基本確認并入京東,交易對價或超百億元。如果不出意外,中國物流史上最貴的一筆收購要產生了。
京東為何要買德邦,背后有怎樣的商業目的,非本文關注重點。而德邦之所以要賣,當然自有其思考與目的。
市場烽火連天,企業要做常勝將軍殊為不易。德邦也曾有高光時刻,也落到過低谷。單從德邦股份披露的業績來看,眼下的德邦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實在是差強人意。
換言之,成立于1996年的德邦,在經歷了26年的跋涉之后,疲態盡顯。所以有人說,賣掉德邦,可能是德邦掌門人崔維星最好的選擇;從企業來講,賣給京東,也可能是德邦較好的歸宿。
德邦是山東人崔維星所創立。崔維星畢業于廈門大學,從廣州起家。他主要的副手是弟弟崔維剛。從德邦的初創到上市,管理層來來往往,經歷了許多的人事變動,但崔家“兄弟連”不會變。本質上,德邦是崔家的家族企業。
作為家族企業和家族財富領域的觀察者,我對企業家賣企業這件事,一直非常關注。如果說早期創業時創業者大多雄心萬丈、情懷滿滿,那么賣企業時的心情就要復雜很多——特別是要賣掉一個已經營20多年的企業。
這20多年,濃縮了企業家的人生。企業,無疑是企業家人生的重心所在。在所有成功過的企業背后,都凝聚著企業家的奮斗與汗水,或許還有淚水。所以,“賣”這個字,對他們來說,隱含著艱難的抉擇。
賣掉企業,對家族而言,當然也是重大的選擇,也跟家族的傳承安排密切相關。家族企業的進與退,特別是退,在宏觀經濟形勢已經大不同于這代企業家早期歲月的當下,是個意味深長的課題。
如果單從物質財富的角度看,企業家賣掉企業,是股權、資產的交割過程。切換到人文視角,這又是企業家在向自己某個階段的人生做一次告別的過程。
家族企業是要一直進,還是選擇退,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。其實,能進或能退,都還算是不錯的結果——最讓人傷心的,是進退兩難,進不了,也賣不掉。家族企業有形無形的資產眼看著不斷貶值,那更是讓人難以接受。
德邦創始人崔維星
2.
家族企業的退出,多半發生在預見資產價值呈下降趨勢時,或者短期內未見下降趨勢,但企業缺少后繼掌門人,因此要對未來做出規劃。還有一種,家族企業在特定領域中發展,但行業競爭激烈,為了使得企業能夠平穩前行,索性整體加入到更強的企業組織中。
就拿德邦的情況來看,如果德邦不是面臨較大的發展障礙,崔氏兄弟未必肯完全放手。根據目前相關報道透露的信息,一旦被京東收購,崔氏兄弟不太會留在德邦,而是全身退出。通過退出,一方面,崔家將企業資產徹底變現為家族財富——或許因為不是最佳時機,價格未必最滿意;另一方面,崔家也徹底失去了德邦,這當中的情感失落,是可以想見的。
大體來看,家族企業的退出模式,不外乎這么幾類:
1、出售給家族企業現有的管理團隊或者外部管理團隊。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,管理團隊懂業務,能推動企業繼續向前發展,而原控股家族逐漸淡出。
2、出售給戰略買家,比如同行或者行業整合者。
3、出售給私募基金或戰略并購者——在他們的眼中,企業是可以交易的資產,通過并購整合來實現后續退出的溢價。
4、逐漸退出模式,通過引進新的管理團隊,并不斷稀釋家族的股份,最終不再控股或者完全退出。
我這幾年對家族企業做了許多訪問調查,以上各種模式也都曾有見過。最常見的是中小型的家族企業,直接出售給上市公司,換得上市企業股權和部分現金,并常有業績對賭協議——他們通常繼續擔任這個企業的管理者,但實控人已經改變。
也有一些家族企業掌門人歲數漸長,但仍然能控制全局,且無家人接班,就下定決心稀釋股權給管理團隊。多數人仍然把控股股權抓在自己手上,部分股權稀釋出去——至于未來是否變成小股東或者完全退出,仍處于邊走邊看的狀態。
我接觸過的一個企業家族,案例也算典型。這個家族的家族企業主要有兩個板塊:一個板塊是為數不少的門店,屬流通領域;一個板塊是工廠,屬制造領域。目前的掌門一代,夫妻倆都已經有5、60多歲。他們有兩個兒子,大兒子已經大學畢業進入家族企業幫忙,小兒子尚在讀中學。
家族企業的整體運作還算平穩,但掌門一代已逐漸有力不從心之感。他們對企業的未來不是特別悲觀,畢竟大兒子已經開始慢慢接手,但夫妻倆對兒子是否有能力帶動整個家族企業向前發展,缺少必勝的信心。
他們的處理方式,是將流通領域的門店出售給上市公司,換回部分上市公司股權和現金,而制造業的部分留給了子女,仍然放在家族里運營。
他們這么做的邏輯,我猜想是部分變現企業資產為家族財富,以免下一代經營不善,導致企業資產價值下滑而無法保證家族資產的安全。同時,又留有部分家業給到子女,也讓子女有自己的平臺可以棲身。
這樣的選擇里,既有保障家族財富安全的智慧,也有操不完的父母心。
3.
家族企業的退出,很大的一個難點,是定價。企業的有形資產好算,無形資產難估。價格是估出來的,也是談出來的。有些企業家對自己家族企業的資產認識不清,常常過高估計——這避免了賤賣資產的可能,但有時候也會錯失機會。
價格的高低,跟出售時機是密切相關的。仍從德邦這個案例來看,根據媒體此前的報道,在2018年德邦股份上市后,阿里集團旗下的菜鳥曾伸過橄欖枝,據說崔維星當時報價320億元,最后沒能談攏。而到了2022年3月,德邦股份市值已經跌至130億元左右。京東仍可能會以比市值高的出價來整體收購,但這個增長幅度就有限了,跟四年前的價格不可同日而語。
上市企業尚可以市值來做評估的基礎,未上市的家族企業估價更難。在家族企業的無形資產部分,還包含了企業家族的特殊資產在里邊。一旦企業脫離原先的家族,即附著在企業身上的家族特殊資產也被剝離,這對整體的企業資產價格顯然是大有影響的。
總體來說,德邦“賣身”京東,對于很多家族企業而言有啟示意義。無論從宏觀經濟形勢的變遷,還是從家族代際傳承的角度去看,相當多的家族企業需要對進與退這個問題有所規劃。
有規劃,不打亂仗,總是對家族有益的事情。